如何建設企業文化
2014-3-12
文化的力量
當我們將企業放在一起比較強弱、優劣時,常常聽到人們說好企業里的員工素質高。人,都有優點和不足,作為個體比較時,差異明顯,而就一個企業而言,個人素質的差異并不對整個組織的有效性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強調個體素質,是我們在不能解釋這一現象時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結論。企業組織有強有弱,個人表現有好有壞,這個現象的后面其實是企業文化。
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1.有的人在我們單位是條蟲,換了個公司卻成了龍;
2.我們從外單位挖來的人才,在我們公司施展不開,表現令人失望;
3.有的單位的員工,周日晚上興奮得直搓手:“明天又要上班了!”
4.有的單位的員工感覺上班是折磨:“周五怎么來得這么慢啊?”
5.躊躇滿志的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時充滿希望,決心大干一番,不久熱情消退了,接著棱角磨掉了,人變得乖巧,圓滑。
隨便列舉的這幾個例子彰顯環境或者風氣的力量。在好的風氣中,惡人能變善,在惡劣的風氣中,好人也學壞。在壞的風氣中能維持善的是少而又少的圣人。組織建設的重點是建設企業文化,就是出于這個道理。
企業文化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企業的風氣。就像我們的部隊有部隊作風,例如好八連的愛民和艱苦樸素,鋼六連的堅忍不拔和無堅不摧。我們的學校有校風,例如注重基礎、學術民主。共產黨有黨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企業也各有自己作風。可惜我們沒有系統總結過創建作風方面的方法、推廣過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在人們的印象里,似乎作風是偶然的、自然形成的。
如果用理論的語言表述,多數人接受的說法是,企業文化是企業內主流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它由領導者倡導,身體力行,后為員工們接受、采納,最終成為企業的風氣。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不過,有的純粹,有的混雜;有的正派,有的不健康;有的是倡導的,有的是無意識中形成的。作為科學管理的重要概念,企業文化的建設應該是有導向、有計劃的。
有的管理學者把定義范圍擴大,總括企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目標,通稱為企業理念。
企業文化也好,企業理念也罷,其目的都是讓企業的目標成為每個人的目標,把企業的價值觀變每為個人的信念,化為每個人的行動,成為人們日常工作、行為方式、待人處事的準繩。一個企業如果有好的企業文化或者共同的企業理念,就能做到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德魯克說得好:沒有共同的目標與價值觀,就沒有組織,有的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企業要做百年老店,長期存在下去,不能只靠個別英雄人物,而是要靠制度,靠文化。只有這樣,當優秀的領軍人物離任后,公司的競爭力和業績仍有可能延續。中國的中藥房應該多如牛毛,唯有同仁堂換了多少代掌門人,百年不倒,想來應歸功于它賴以安身立命的店規堂訓:同修仁德,濟世養生。
文化環境的構成
文化環境是個抽象的存在,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無處不在,彌漫于整個組織乃至肌體的每一個細胞之中。造成并支持文化環境的卻是三類具體而實在的原則:一是成文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屬于這一類,是強制的,二是不成文的,有如約定俗成的規則,習慣演化成的自然,是自覺自愿的;三是核心價值觀,是企業不遺余力提倡和堅持的。
先說成文的制度。
制度,寫成文字且強制執行,那一定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紅軍贏得了群眾的支持,不虐待俘虜,有力地動搖了敵方的意志,說沒有紀律,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恐怕不為過。有個企業明文規定下級不準當面贊揚領導干部,那里就沒有阿諛奉承的風氣。規定24小時之內必須答復客戶的質詢,客戶的投訴就少,滿意度就高。
制度是不可缺的。無論組織與個人,必須受制度約束,遵循一定的行為準則。人的本性中包含善和惡兩個部分,外界的誘因可能導引出善,也可能召喚出惡。沒有制度,沒有監督,沒有約束,人可能失足,對組織產生破壞。
小企業規模小,少數幾個管理人員就可以控制全局。而大中型企業,結構龐大,人數眾多,完全靠人來管理,不易做到步調一致,只能靠制度,來規范人事行為和財物的使用。
制度不應太繁瑣,太復雜,否則會剝奪員工必要的自主性和私人空間。制度是為了保證大家的發揮,不會也不應成為羈絆。制度從本質上說是對不當行為的約束,與尊重個人并無矛盾。制度應該相對穩定性,不可隨意變動,否則失去嚴肅性。執行制度要嚴,不可以“通融”,講情面,更不可以因人而異。
再說不成文的規矩。
企業風氣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不成文的規矩,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比如外企和我們本土企業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做法:上級不干預下級權限范圍內的工作。上級雖有領導責任,可以過問和建議,但無權改變下級的決定。又如不接受越級打小報告,遇到這種情況,會建議報告人直接去同當事人面談。這些都不是規定,而是人們的默契和習慣。
有一個單位的人事關系健康且融洽,原因是他們有很好的溝通習慣。他們總結出的經驗有:
1.公開分享一切有關信息和意見,對自己人不區別對待
2.克服成見,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和問題
3.充分參與,坦誠相見,不隱瞞觀點
4.先就重要觀念、詞語的定義弄清楚,建立共同語言
5.說明觀點的同時,將自己的理由、疑問、將采取的動作說清楚
6.有不同意見要明說,不準帶情緒和偏見,更不準有話不說,事后搗蛋
7.討論問題時不爭個人是非短長,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8.該保密要保密,答應保密絕不說出去
以上說的好習慣不是自然形成的,是由管理人員公開提倡并以身作則帶出來的。有的單位風氣不好,例如私下議論他人是非,傳播不實信息,逢迎拍馬,欺上瞞下,就是因為管理者忽視了這部分崗位責任書上沒有規定的任務。風氣的培養是任何管理者不可疏忽的責任。
最后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是組織成員共同的基因,共同的語言系統。
核心價值觀應該具有永恒的價值。如果我們選定的價值觀不得不因應市場的變化、競爭對手的策略改變、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它們不應當成為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例如,知名度、聲譽、質量不宜作為核心價值觀,而客戶利益至上和追求盡善盡美可以是永恒的追求。
價值觀,是無聲的命令,無形的指揮棒,左右著我們的行為。下班前的一分鐘,你正在收拾文件,準備搭班車回家。這時電話鈴聲響了,客戶需要服務。你下班走人,沒有違反規定,不能扣你工資。在一個將客戶服務放在第一位的公司里,這位員工就會急客戶之所急,先安排解決客戶問題,然后才下班。這就是價值觀在起作用。
有的價值觀體現我們的信念,是我們生活的最高原則。例如許多智識型公司說“人是我們最主要的資產”。一個更有意思的例子是利茲•卡爾頓酒店的口號:“我們是為紳士和女士服務的紳士和女士。”這句話有兩個含義,第一是職業的驕傲,做服務不低人一等,為紳士、淑女服務的不是下人;第二是自尊,別看我們為你們服務,我們的身份也是紳士和女士,和你們平等。在這家酒店里,客人獲得的是體面、彬彬有禮、高質量的服務,在服務人員身上,我們看不到令人不舒服的卑謙和低三下四。人力資源咨詢公司作的客戶滿意度和員工忠誠度的排名榜上,這家公司名列世界前茅。
當我們將企業放在一起比較強弱、優劣時,常常聽到人們說好企業里的員工素質高。人,都有優點和不足,作為個體比較時,差異明顯,而就一個企業而言,個人素質的差異并不對整個組織的有效性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強調個體素質,是我們在不能解釋這一現象時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結論。企業組織有強有弱,個人表現有好有壞,這個現象的后面其實是企業文化。
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1.有的人在我們單位是條蟲,換了個公司卻成了龍;
2.我們從外單位挖來的人才,在我們公司施展不開,表現令人失望;
3.有的單位的員工,周日晚上興奮得直搓手:“明天又要上班了!”
4.有的單位的員工感覺上班是折磨:“周五怎么來得這么慢啊?”
5.躊躇滿志的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時充滿希望,決心大干一番,不久熱情消退了,接著棱角磨掉了,人變得乖巧,圓滑。
隨便列舉的這幾個例子彰顯環境或者風氣的力量。在好的風氣中,惡人能變善,在惡劣的風氣中,好人也學壞。在壞的風氣中能維持善的是少而又少的圣人。組織建設的重點是建設企業文化,就是出于這個道理。
企業文化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企業的風氣。就像我們的部隊有部隊作風,例如好八連的愛民和艱苦樸素,鋼六連的堅忍不拔和無堅不摧。我們的學校有校風,例如注重基礎、學術民主。共產黨有黨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企業也各有自己作風。可惜我們沒有系統總結過創建作風方面的方法、推廣過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在人們的印象里,似乎作風是偶然的、自然形成的。
如果用理論的語言表述,多數人接受的說法是,企業文化是企業內主流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它由領導者倡導,身體力行,后為員工們接受、采納,最終成為企業的風氣。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不過,有的純粹,有的混雜;有的正派,有的不健康;有的是倡導的,有的是無意識中形成的。作為科學管理的重要概念,企業文化的建設應該是有導向、有計劃的。
有的管理學者把定義范圍擴大,總括企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目標,通稱為企業理念。
企業文化也好,企業理念也罷,其目的都是讓企業的目標成為每個人的目標,把企業的價值觀變每為個人的信念,化為每個人的行動,成為人們日常工作、行為方式、待人處事的準繩。一個企業如果有好的企業文化或者共同的企業理念,就能做到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德魯克說得好:沒有共同的目標與價值觀,就沒有組織,有的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企業要做百年老店,長期存在下去,不能只靠個別英雄人物,而是要靠制度,靠文化。只有這樣,當優秀的領軍人物離任后,公司的競爭力和業績仍有可能延續。中國的中藥房應該多如牛毛,唯有同仁堂換了多少代掌門人,百年不倒,想來應歸功于它賴以安身立命的店規堂訓:同修仁德,濟世養生。
文化環境的構成
文化環境是個抽象的存在,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無處不在,彌漫于整個組織乃至肌體的每一個細胞之中。造成并支持文化環境的卻是三類具體而實在的原則:一是成文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屬于這一類,是強制的,二是不成文的,有如約定俗成的規則,習慣演化成的自然,是自覺自愿的;三是核心價值觀,是企業不遺余力提倡和堅持的。
先說成文的制度。
制度,寫成文字且強制執行,那一定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紅軍贏得了群眾的支持,不虐待俘虜,有力地動搖了敵方的意志,說沒有紀律,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恐怕不為過。有個企業明文規定下級不準當面贊揚領導干部,那里就沒有阿諛奉承的風氣。規定24小時之內必須答復客戶的質詢,客戶的投訴就少,滿意度就高。
制度是不可缺的。無論組織與個人,必須受制度約束,遵循一定的行為準則。人的本性中包含善和惡兩個部分,外界的誘因可能導引出善,也可能召喚出惡。沒有制度,沒有監督,沒有約束,人可能失足,對組織產生破壞。
小企業規模小,少數幾個管理人員就可以控制全局。而大中型企業,結構龐大,人數眾多,完全靠人來管理,不易做到步調一致,只能靠制度,來規范人事行為和財物的使用。
制度不應太繁瑣,太復雜,否則會剝奪員工必要的自主性和私人空間。制度是為了保證大家的發揮,不會也不應成為羈絆。制度從本質上說是對不當行為的約束,與尊重個人并無矛盾。制度應該相對穩定性,不可隨意變動,否則失去嚴肅性。執行制度要嚴,不可以“通融”,講情面,更不可以因人而異。
再說不成文的規矩。
企業風氣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不成文的規矩,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比如外企和我們本土企業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做法:上級不干預下級權限范圍內的工作。上級雖有領導責任,可以過問和建議,但無權改變下級的決定。又如不接受越級打小報告,遇到這種情況,會建議報告人直接去同當事人面談。這些都不是規定,而是人們的默契和習慣。
有一個單位的人事關系健康且融洽,原因是他們有很好的溝通習慣。他們總結出的經驗有:
1.公開分享一切有關信息和意見,對自己人不區別對待
2.克服成見,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和問題
3.充分參與,坦誠相見,不隱瞞觀點
4.先就重要觀念、詞語的定義弄清楚,建立共同語言
5.說明觀點的同時,將自己的理由、疑問、將采取的動作說清楚
6.有不同意見要明說,不準帶情緒和偏見,更不準有話不說,事后搗蛋
7.討論問題時不爭個人是非短長,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8.該保密要保密,答應保密絕不說出去
以上說的好習慣不是自然形成的,是由管理人員公開提倡并以身作則帶出來的。有的單位風氣不好,例如私下議論他人是非,傳播不實信息,逢迎拍馬,欺上瞞下,就是因為管理者忽視了這部分崗位責任書上沒有規定的任務。風氣的培養是任何管理者不可疏忽的責任。
最后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是組織成員共同的基因,共同的語言系統。
核心價值觀應該具有永恒的價值。如果我們選定的價值觀不得不因應市場的變化、競爭對手的策略改變、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它們不應當成為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例如,知名度、聲譽、質量不宜作為核心價值觀,而客戶利益至上和追求盡善盡美可以是永恒的追求。
價值觀,是無聲的命令,無形的指揮棒,左右著我們的行為。下班前的一分鐘,你正在收拾文件,準備搭班車回家。這時電話鈴聲響了,客戶需要服務。你下班走人,沒有違反規定,不能扣你工資。在一個將客戶服務放在第一位的公司里,這位員工就會急客戶之所急,先安排解決客戶問題,然后才下班。這就是價值觀在起作用。
有的價值觀體現我們的信念,是我們生活的最高原則。例如許多智識型公司說“人是我們最主要的資產”。一個更有意思的例子是利茲•卡爾頓酒店的口號:“我們是為紳士和女士服務的紳士和女士。”這句話有兩個含義,第一是職業的驕傲,做服務不低人一等,為紳士、淑女服務的不是下人;第二是自尊,別看我們為你們服務,我們的身份也是紳士和女士,和你們平等。在這家酒店里,客人獲得的是體面、彬彬有禮、高質量的服務,在服務人員身上,我們看不到令人不舒服的卑謙和低三下四。人力資源咨詢公司作的客戶滿意度和員工忠誠度的排名榜上,這家公司名列世界前茅。
回復 267370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九種最重要的領導力
管理者該如何做好授權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即,在向員工授權時,既定義好相關工作的權限范圍,給予員工足夠...
品牌,你夠個性么?
簡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種聯想。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得到的訊息并非不足,而是過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聯想的同質化...
無印良品的美學啟示
在這個無處不品牌的時代,無印良品卻在“淡化品牌”。“簡單”、“純樸”、“禪意美學”。品牌悖論的背后,卻贏得了無數擁躉。好...
解讀紡服業渠道管理的三大矛盾
很久以前各行各業提出“渠道為王”“決勝終端”的口號,這充分體現渠道建設、服務終端的重要性。服裝企業如何做好渠道規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