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組織的執行力和向心力(下)
2012-12-5
“愛人”者“人安”
領導者在“安擾”下級主管或基層員工時,既要講求“術”的技巧,也要有“道”的技巧。術,即體現在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如外貌、說話及行為等;道,則體現一個人內在的“仁義”,如愛人之心、惻隱之心等。
其實,在領導力優化上,“術”的修養,只是表面,只是一種修養的方法,關鍵還是靠內在的“道”的修養。因為,外表“善”只能給人一時或一段時間的“安撫”,要讓別人真正地“安心”,只有靠自己內在的“真、善、美”。
因此,領導者要達到“安人”的目標,除了外表的“恭人”和行動上的“理”還不夠,還要在在自己的“內心”加強修煉。
孟子說:“食而弗愛,豕交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孟子的意思是說:“只給吃的而不愛護,等于在養豬;愛護卻不敬重,等于在畜養牲畜。恭敬之心,應該是在送出禮物之前就有的。只有表面的恭敬,而沒有真心誠意,君子便宜不可以被虛假的禮節所束縛。”
孟子這句話也就是說,在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中,有三種迥異的態度:
第一種是別人要物質需求,他就可以用物質需求去滿足對方,但我卻不尊敬對方,只讓對方像豬一樣地活著。這就是“豕交”的態度。
第二種是他可以愛護對方,但更像養小狗小貓一樣寵愛對方,但他對對方并不恭敬,并不把對方當人看待。這就是“獸畜”;
第三種是是他對對方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恭敬”,是一種合乎人與人尊嚴的交往。這就是真心“愛人”的態度。
所以,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孟子這句話,意思就是要求一個人要正直做人,要有“仁心”,否則就與禽獸無異。
案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漸漸滋長了驕傲怠惰的情緒。
朝有一個大臣李林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什么事都不會,專學了一套奉承拍馬的本領。他和宮內的宦官、妃子勾結,探聽宮內的動靜。唐玄宗在宮里說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對答如流,簡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樣。唐玄宗聽了挺舒服,覺得李林甫又能干,又聽話,比張九齡強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為宰相,跟張九齡商量。張九齡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當地說:“宰相的地位,關系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為相,只怕將來國家要遭到災難。”
這些話傳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張九齡恨得咬牙切齒。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將領牛仙客,目不識丁,但是在理財方面,很有點辦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張九齡沒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說:“像牛仙客這樣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選;張九齡是個書呆子,不識大體。”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張九齡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張九齡還是不同意。唐玄宗發火了,厲聲說:“難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嗎!”
唐玄宗越來越覺得張九齡討厭,加上聽信了李林甫的誹謗,終于借個因頭撤了張九齡的職,讓李林甫當宰相。
李林甫一當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絕,不許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見。有一次,他把諫官召集起來,公開宣布說:“現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辦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們沒看到立仗馬(一種在皇宮前作儀仗用的馬)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叫了一聲,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來不及了。”
有一個諫官不聽李林甫的話,上奏本給唐玄宗提建議。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職到外地去做縣令。大家知道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誰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見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聲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強的,他就千方百計地把他們排擠掉。他要排擠一個人,表面上不動聲色,笑臉相待,卻在背地里暗箭傷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上隔著簾子眺望,兵部侍郎盧絢騎馬經過樓下。唐玄宗看到盧絢風度很好,隨口贊賞幾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這件事,就把盧絢降職為華州刺史。盧絢到任不久,又被誣說他身體不好,不稱職,再一次降了職。
有一個官員嚴挺之,被李林甫排擠在外地當刺史。后來,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說:“嚴挺之還在嗎?這個人很有才能,還可以用呢。”
李林甫說:“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聽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連忙把嚴挺之的弟弟找來,說:“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見皇上嗎,我倒有一個辦法。”
嚴挺之的弟弟見李林甫這樣關心他哥哥,當然很感激,連忙請教該怎么辦。李林甫說:“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說他得了病,請求回京城來看病。”
嚴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著奏章去見唐玄宗,說:“真太可惜,嚴挺之現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嘆了口氣,也就算了。
像嚴挺之這樣上當受騙的還真不少。但是,盡管李林甫裝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陰謀詭計到底被人們識破。人們就說李林甫這個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著劍”。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一個個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鉆營拍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政治從興旺轉向衰敗,“開元之治”的繁榮景象消失,接著出現的就是“天寶之亂”。
唐朝宰相李林甫絕對是一個小人、奸臣。對于這樣一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對他的描述是:“口蜜腹劍。”意思是說,其言行很好,給人很恭敬、很謙恭,但其實內心卻如里毒蛇,陰險無比。
從李林甫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領導者要達到“安人”目的,表面的恭敬是不夠的。
在本案例中,雖然李林甫一時靠著自己謙恭的言行、外表,欺騙了一大批人,但是由于李林甫內心不良、心術不正,最終的結果是令自己的下屬表面上對其也很恭敬,但內心里卻惶恐不安,擔心哪一天被李林甫“腹劍”了。
孔子說:“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如果要讓自己的下屬或基層員工“心安”,你自己首先要有“德”的意識,自己品德敗壞、言而無信、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如何讓別人把你比作北極星呢,如何讓別人“安心”地像配角一樣圍繞在你身邊呢?!
“忍人”者“大得”
“忍”有三個層次、三種境界:一是忍苦;二是忍辱;三是忍愛。
第一種境界是“忍苦”。
對于忍苦,即是對自己生活境況的一種堅忍精神。對于這一點,我們一般都很容易做到,并且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本能特征。
第二種境界是“忍辱”。
忍辱對于我們的潛藏、隱忍的修煉又更高了一個層次。我們中國人很好面子,如果對于忍苦,我們中國人因為只有自己知道,因此可以長久的忍受下去。但對于忍辱,因為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這就相當于一個人,在上班的辦公室期間,無緣無故打了你一巴掌說“你是個小人,上次敢跟我搶女朋友”一樣,一般會視為奇恥大辱,然后會由于無法忍受這種侮辱而撕打在一起。而造成這種局面的結果,只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這種欺辱。司馬遷對西漢開國大將韓信的“胯下之辱”的評價描寫很精彩,也肯定了其這種忍辱負重的大謀精神。
第二種境界是“忍愛”。
一個人最不能做到的就是忍的第三種境界,即忍愛。
人天生就有欲望,并且這種欲望,只能克制,不能消除。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哪個人說自己沒有欲望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同理,一個沒有欲望的是人,我不知道,他活在世界上還有什么意義。如果一個人沒有欲望,那跟田野里或圍欄里圈養的禽獸有什么區別呢?
而人最難得之處,正在于此!既有欲望,又不能表現;既有追求,又不能過度張揚;既有有愛,又要去克制。這就是一種雙重的標準,即是一種人生的修煉與潛藏。
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貧與賤,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人的一生,有很多“愛”的誘惑,如:一是財富,二是地位,三是美色。有的人愛財不愛色,有的人愛名不愛財,有的人既不愛財也不愛名就是好色。
而關鍵是,你作為一個自然人,特別是作為一個領導者,你有這么多愛,你不去克制,或者縱欲驕奢,到頭來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會親叛親離,使得整個團隊的分崩離析,甚至連自己小命者保不住。
商紂王你說他不聰明嗎?不是,他很聰明,《資治通鑒》上描述他能言善辨,思維敏捷,對于周文王的叛亂之心,商紂王也早有預防,所以找了一個籍口,把早早地把周文王囚禁起來。但是,一山還有一山高,周文王也不是等閑之輩。周文王看準了商紂王的貪婪之心,于是暗令周公旦給商紂王送土地、金銀財富等,以期麻弊商紂王的目的。
古話說:“虎入山林,龍入大海。”對于有些欲望是不該貪的,對于有些人是不該放的,“一放一貪”,導致的結果是自己被人所害,得小利而失大利。商紂王正是這么一個人。
商朝的滅亡,不是在于周武王有多厲害,多驍勇善戰,而是商紂王自己毫無節制的貪婪自負、暴戾恣睢和貪財戀色,以致于成為一代亡國之君。
“順人”者“大功”
“順”,是一種“曲”。
我們中國人做任何事情都很講求“曲”的效果。例如一個領導者對一個下屬說“那個什么什么人,做事一定不要太直,要順著來、曲著來”,意思就是說不要冒冒失失地去行事、做事。
《易經》說:“一辟一閡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也就是說,一扇房門,一開一關,就是一種變化;人在房門的一開一關中往來通行、行走,就是一種通達。而“曲”就這種一開一關的一種智慧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某件事情很糾結,無從下手時,我們很喜歡用一句話來指引別人,這句話叫“你不會換著思維去想這個事情呀”。這就是一種“曲”。
孫子兵法說:“凡用兵之法,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先人至,后人發,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在企業管理中,一個人一旦學會“曲”的智慧,管理方面的事情往往迎刃而解。
案例:
某個企業開會討論決定任命某某為公司部門主管,這個人普遍會客氣一番,然后說:“呀,這是某某領導帶兵有方,然后我們團隊才取得這么大的成績,與某某領導的英明決策密不可分。”或者干脆說:“我嘛,無才無德,正是因為大家的支持和上級領導的幫忙,然后我才能有這么一個機會。但是,因為這個崗位很重要,我認為我下面的某某人能力比我更強,更合適擔任這個職務。”并極力在公開的會議上推薦別人,以體現自己的謙讓之風格。
案例分析:
這就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討論:
其一,上級領導會怎么想。
在這種狀態下,由于自己的謙讓之風,一定會“安”上級領導的心,覺得你這個人是一個好同志,好下屬,有尊上卑下的謙讓禮節,我把你提拔下來,你一定會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因為你在公開場合上這么說,就相當于把我一直想說卻不方便說的話說出來。對你的評價,他一定表面上是面不改色,其實是心里偷著樂也說不定呢。
其二,被推薦人會怎么想。
被推薦人心里有兩方面想法:一是如果這兩個人本來就是競爭對手,那被推薦的這個人就會想“好你這個家伙,正是陰險,明知道這是上面已是盯在案板上,已經敲定好的,你還特意在會上虛情假意地推薦我,這是做什么,不就是往你自己臉上貼金嘛,上面都敲定好的,我怎么可能跟你搶得到呢。二是如果這兩個人關系還算不錯,那被推薦的這個人就會內心暗喜“這個哥們真是不錯,既然在大會上自己升職也還不忘在領導面前刻意表揚我一番,那是否空下來的職務,是會是我的人呢”。
其三,同僚會怎么想。
同僚的想法可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肯定是相通的,就是認為你的這個謙讓之心是一種美德和修養,既能安撫上級領導,也能讓在座的同僚都臉上有光,而不至于你一個人把功勞全占有了。如果你在推薦會上,不直接向領導指出“這是大家的功勞”,那別人就會覺得你獨占了功勞,下一次,即使你升職了,他們也不會再積極配合你的工作,甚至偷偷呆在一邊看你的洋相呢,心里暗想:“誰叫你上次光在上級領導上在邀功,一個個享受功勞,而偏偏把我們忘掉了呢!”
其四,自己目的能否達到。
由于自己的謙讓,不管在同僚、競爭者還是領導面前,自己都達到了利益的平衡。由于不居功獨享,因此,“上”與領導分享功勞,“下”與下屬同享功勞,“平”與競爭者和同僚共享功勞,最后的結果是每個人都有功勞,然后達到人人滿意的結果。而人人滿意的結果,正是自己要達到的利益目標最大化的最高形式,偏損了一方,都不是令人滿意的結果。
其五,分享的時機要把控好。
我們中國人很講求“時”。我們常講“時也,勢也”,時間到了,有利于自己的形勢才會到來;時間不到,即使外面的形勢再好,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劣勢。
在這個案例中,作為你這個主角,在說上面那些“分享”的話,不是任何場合都合適的,相反,在不合適的場合說上面的話,反而會弄巧成拙,令人生厭,甚至會中途而廢。中國有句古語叫“煮熟的鴨子也飛了”正是由于時機把握不對而弄巧成拙的實例。
因此,在這個案例中,作為你這個主角,最合適的“分享”時機,無疑是在最公開、多面的,即上級領導、同僚、下屬等都在的情況下,你把每個人的功勞,都說出來,然后讓大家都覺得,這份功勞是大家的,而不是你一個人的。這就是把握的時機。不懂這個技巧,私下里或不公開的場合,雙面地進行溝通,反而達不到最佳的效果。
領導者在“安擾”下級主管或基層員工時,既要講求“術”的技巧,也要有“道”的技巧。術,即體現在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如外貌、說話及行為等;道,則體現一個人內在的“仁義”,如愛人之心、惻隱之心等。
其實,在領導力優化上,“術”的修養,只是表面,只是一種修養的方法,關鍵還是靠內在的“道”的修養。因為,外表“善”只能給人一時或一段時間的“安撫”,要讓別人真正地“安心”,只有靠自己內在的“真、善、美”。
因此,領導者要達到“安人”的目標,除了外表的“恭人”和行動上的“理”還不夠,還要在在自己的“內心”加強修煉。
孟子說:“食而弗愛,豕交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孟子的意思是說:“只給吃的而不愛護,等于在養豬;愛護卻不敬重,等于在畜養牲畜。恭敬之心,應該是在送出禮物之前就有的。只有表面的恭敬,而沒有真心誠意,君子便宜不可以被虛假的禮節所束縛。”
孟子這句話也就是說,在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中,有三種迥異的態度:
第一種是別人要物質需求,他就可以用物質需求去滿足對方,但我卻不尊敬對方,只讓對方像豬一樣地活著。這就是“豕交”的態度。
第二種是他可以愛護對方,但更像養小狗小貓一樣寵愛對方,但他對對方并不恭敬,并不把對方當人看待。這就是“獸畜”;
第三種是是他對對方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恭敬”,是一種合乎人與人尊嚴的交往。這就是真心“愛人”的態度。
所以,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孟子這句話,意思就是要求一個人要正直做人,要有“仁心”,否則就與禽獸無異。
案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漸漸滋長了驕傲怠惰的情緒。
朝有一個大臣李林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什么事都不會,專學了一套奉承拍馬的本領。他和宮內的宦官、妃子勾結,探聽宮內的動靜。唐玄宗在宮里說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對答如流,簡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樣。唐玄宗聽了挺舒服,覺得李林甫又能干,又聽話,比張九齡強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為宰相,跟張九齡商量。張九齡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當地說:“宰相的地位,關系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為相,只怕將來國家要遭到災難。”
這些話傳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張九齡恨得咬牙切齒。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將領牛仙客,目不識丁,但是在理財方面,很有點辦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張九齡沒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說:“像牛仙客這樣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選;張九齡是個書呆子,不識大體。”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張九齡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張九齡還是不同意。唐玄宗發火了,厲聲說:“難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嗎!”
唐玄宗越來越覺得張九齡討厭,加上聽信了李林甫的誹謗,終于借個因頭撤了張九齡的職,讓李林甫當宰相。
李林甫一當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絕,不許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見。有一次,他把諫官召集起來,公開宣布說:“現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辦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們沒看到立仗馬(一種在皇宮前作儀仗用的馬)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叫了一聲,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來不及了。”
有一個諫官不聽李林甫的話,上奏本給唐玄宗提建議。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職到外地去做縣令。大家知道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誰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見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聲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強的,他就千方百計地把他們排擠掉。他要排擠一個人,表面上不動聲色,笑臉相待,卻在背地里暗箭傷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上隔著簾子眺望,兵部侍郎盧絢騎馬經過樓下。唐玄宗看到盧絢風度很好,隨口贊賞幾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這件事,就把盧絢降職為華州刺史。盧絢到任不久,又被誣說他身體不好,不稱職,再一次降了職。
有一個官員嚴挺之,被李林甫排擠在外地當刺史。后來,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說:“嚴挺之還在嗎?這個人很有才能,還可以用呢。”
李林甫說:“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聽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連忙把嚴挺之的弟弟找來,說:“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見皇上嗎,我倒有一個辦法。”
嚴挺之的弟弟見李林甫這樣關心他哥哥,當然很感激,連忙請教該怎么辦。李林甫說:“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說他得了病,請求回京城來看病。”
嚴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著奏章去見唐玄宗,說:“真太可惜,嚴挺之現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嘆了口氣,也就算了。
像嚴挺之這樣上當受騙的還真不少。但是,盡管李林甫裝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陰謀詭計到底被人們識破。人們就說李林甫這個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著劍”。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一個個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鉆營拍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政治從興旺轉向衰敗,“開元之治”的繁榮景象消失,接著出現的就是“天寶之亂”。
唐朝宰相李林甫絕對是一個小人、奸臣。對于這樣一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對他的描述是:“口蜜腹劍。”意思是說,其言行很好,給人很恭敬、很謙恭,但其實內心卻如里毒蛇,陰險無比。
從李林甫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領導者要達到“安人”目的,表面的恭敬是不夠的。
在本案例中,雖然李林甫一時靠著自己謙恭的言行、外表,欺騙了一大批人,但是由于李林甫內心不良、心術不正,最終的結果是令自己的下屬表面上對其也很恭敬,但內心里卻惶恐不安,擔心哪一天被李林甫“腹劍”了。
孔子說:“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如果要讓自己的下屬或基層員工“心安”,你自己首先要有“德”的意識,自己品德敗壞、言而無信、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如何讓別人把你比作北極星呢,如何讓別人“安心”地像配角一樣圍繞在你身邊呢?!
“忍人”者“大得”
“忍”有三個層次、三種境界:一是忍苦;二是忍辱;三是忍愛。
第一種境界是“忍苦”。
對于忍苦,即是對自己生活境況的一種堅忍精神。對于這一點,我們一般都很容易做到,并且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本能特征。
第二種境界是“忍辱”。
忍辱對于我們的潛藏、隱忍的修煉又更高了一個層次。我們中國人很好面子,如果對于忍苦,我們中國人因為只有自己知道,因此可以長久的忍受下去。但對于忍辱,因為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這就相當于一個人,在上班的辦公室期間,無緣無故打了你一巴掌說“你是個小人,上次敢跟我搶女朋友”一樣,一般會視為奇恥大辱,然后會由于無法忍受這種侮辱而撕打在一起。而造成這種局面的結果,只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這種欺辱。司馬遷對西漢開國大將韓信的“胯下之辱”的評價描寫很精彩,也肯定了其這種忍辱負重的大謀精神。
第二種境界是“忍愛”。
一個人最不能做到的就是忍的第三種境界,即忍愛。
人天生就有欲望,并且這種欲望,只能克制,不能消除。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哪個人說自己沒有欲望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同理,一個沒有欲望的是人,我不知道,他活在世界上還有什么意義。如果一個人沒有欲望,那跟田野里或圍欄里圈養的禽獸有什么區別呢?
而人最難得之處,正在于此!既有欲望,又不能表現;既有追求,又不能過度張揚;既有有愛,又要去克制。這就是一種雙重的標準,即是一種人生的修煉與潛藏。
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貧與賤,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人的一生,有很多“愛”的誘惑,如:一是財富,二是地位,三是美色。有的人愛財不愛色,有的人愛名不愛財,有的人既不愛財也不愛名就是好色。
而關鍵是,你作為一個自然人,特別是作為一個領導者,你有這么多愛,你不去克制,或者縱欲驕奢,到頭來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會親叛親離,使得整個團隊的分崩離析,甚至連自己小命者保不住。
商紂王你說他不聰明嗎?不是,他很聰明,《資治通鑒》上描述他能言善辨,思維敏捷,對于周文王的叛亂之心,商紂王也早有預防,所以找了一個籍口,把早早地把周文王囚禁起來。但是,一山還有一山高,周文王也不是等閑之輩。周文王看準了商紂王的貪婪之心,于是暗令周公旦給商紂王送土地、金銀財富等,以期麻弊商紂王的目的。
古話說:“虎入山林,龍入大海。”對于有些欲望是不該貪的,對于有些人是不該放的,“一放一貪”,導致的結果是自己被人所害,得小利而失大利。商紂王正是這么一個人。
商朝的滅亡,不是在于周武王有多厲害,多驍勇善戰,而是商紂王自己毫無節制的貪婪自負、暴戾恣睢和貪財戀色,以致于成為一代亡國之君。
“順人”者“大功”
“順”,是一種“曲”。
我們中國人做任何事情都很講求“曲”的效果。例如一個領導者對一個下屬說“那個什么什么人,做事一定不要太直,要順著來、曲著來”,意思就是說不要冒冒失失地去行事、做事。
《易經》說:“一辟一閡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也就是說,一扇房門,一開一關,就是一種變化;人在房門的一開一關中往來通行、行走,就是一種通達。而“曲”就這種一開一關的一種智慧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某件事情很糾結,無從下手時,我們很喜歡用一句話來指引別人,這句話叫“你不會換著思維去想這個事情呀”。這就是一種“曲”。
孫子兵法說:“凡用兵之法,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先人至,后人發,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在企業管理中,一個人一旦學會“曲”的智慧,管理方面的事情往往迎刃而解。
案例:
某個企業開會討論決定任命某某為公司部門主管,這個人普遍會客氣一番,然后說:“呀,這是某某領導帶兵有方,然后我們團隊才取得這么大的成績,與某某領導的英明決策密不可分。”或者干脆說:“我嘛,無才無德,正是因為大家的支持和上級領導的幫忙,然后我才能有這么一個機會。但是,因為這個崗位很重要,我認為我下面的某某人能力比我更強,更合適擔任這個職務。”并極力在公開的會議上推薦別人,以體現自己的謙讓之風格。
案例分析:
這就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討論:
其一,上級領導會怎么想。
在這種狀態下,由于自己的謙讓之風,一定會“安”上級領導的心,覺得你這個人是一個好同志,好下屬,有尊上卑下的謙讓禮節,我把你提拔下來,你一定會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因為你在公開場合上這么說,就相當于把我一直想說卻不方便說的話說出來。對你的評價,他一定表面上是面不改色,其實是心里偷著樂也說不定呢。
其二,被推薦人會怎么想。
被推薦人心里有兩方面想法:一是如果這兩個人本來就是競爭對手,那被推薦的這個人就會想“好你這個家伙,正是陰險,明知道這是上面已是盯在案板上,已經敲定好的,你還特意在會上虛情假意地推薦我,這是做什么,不就是往你自己臉上貼金嘛,上面都敲定好的,我怎么可能跟你搶得到呢。二是如果這兩個人關系還算不錯,那被推薦的這個人就會內心暗喜“這個哥們真是不錯,既然在大會上自己升職也還不忘在領導面前刻意表揚我一番,那是否空下來的職務,是會是我的人呢”。
其三,同僚會怎么想。
同僚的想法可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肯定是相通的,就是認為你的這個謙讓之心是一種美德和修養,既能安撫上級領導,也能讓在座的同僚都臉上有光,而不至于你一個人把功勞全占有了。如果你在推薦會上,不直接向領導指出“這是大家的功勞”,那別人就會覺得你獨占了功勞,下一次,即使你升職了,他們也不會再積極配合你的工作,甚至偷偷呆在一邊看你的洋相呢,心里暗想:“誰叫你上次光在上級領導上在邀功,一個個享受功勞,而偏偏把我們忘掉了呢!”
其四,自己目的能否達到。
由于自己的謙讓,不管在同僚、競爭者還是領導面前,自己都達到了利益的平衡。由于不居功獨享,因此,“上”與領導分享功勞,“下”與下屬同享功勞,“平”與競爭者和同僚共享功勞,最后的結果是每個人都有功勞,然后達到人人滿意的結果。而人人滿意的結果,正是自己要達到的利益目標最大化的最高形式,偏損了一方,都不是令人滿意的結果。
其五,分享的時機要把控好。
我們中國人很講求“時”。我們常講“時也,勢也”,時間到了,有利于自己的形勢才會到來;時間不到,即使外面的形勢再好,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劣勢。
在這個案例中,作為你這個主角,在說上面那些“分享”的話,不是任何場合都合適的,相反,在不合適的場合說上面的話,反而會弄巧成拙,令人生厭,甚至會中途而廢。中國有句古語叫“煮熟的鴨子也飛了”正是由于時機把握不對而弄巧成拙的實例。
因此,在這個案例中,作為你這個主角,最合適的“分享”時機,無疑是在最公開、多面的,即上級領導、同僚、下屬等都在的情況下,你把每個人的功勞,都說出來,然后讓大家都覺得,這份功勞是大家的,而不是你一個人的。這就是把握的時機。不懂這個技巧,私下里或不公開的場合,雙面地進行溝通,反而達不到最佳的效果。
回復 235255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紫羅蘭加盟商王振寨的生意經
三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他用短短的三年開創了一生漫長輝煌的事業,與紫羅蘭攜手并肩,在福州,遍灑芬芳,雖然紫羅蘭品牌在福州...
家紡加盟 如何挑選加盟品牌
加盟品牌家紡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有專業人士的指導會讓創業者少走很多彎路。在加盟品牌家紡事,選擇一個優秀的...
馨而樂加盟商王方:用快樂經營
2011年9月,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籌備,馨而樂家紡終于在我的宜賓開業了,截至12月31日在短短五個月時間,我們累積實現了...
凡語家紡加盟商專訪
她,是個非常誠實的商人,用一顆最真摯善良的心影響著身邊的每個人。也許在很多消費者的眼里,商人總是處于“奸”的位置上,因此...
2012選擇加盟品牌要注意什么?
目前,形形色色的連鎖加盟項目層出不窮。“投資5千元輕松做老板”、“驚喜項目一天賺1萬”、“年薪百萬誠邀加盟”……面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