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污染調查:每年預設120萬元為環境罰款
近年來流行的堿減量和海島絲工藝,廢水中COD含量高達幾萬毫克/升。這些新的助劑在技術處理上非常復雜,目前還沒有研發出特別有效的針對性污染處理技術
“紡織業每年產生近25億噸廢水和其他污染物,不管是從化學需氧量還是從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來看,紡織業都是當下中國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日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4月9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5家國內環保組織在京發布了《綠色選擇紡織品牌供應鏈污染》調研報告,指出一批大型品牌服裝零售商的在華供應鏈存在嚴重環境違規,部分企業存在私設暗管、污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處理設施等現象,對中國水環境造成污染。
報告發布方就調研數據于2012年3月22日、26日、29日三次向包括李維斯、阿迪達斯、CK、阿瑪尼、雅戈爾在內的48家品牌企業就供應鏈環境違規問題發出詢問,截至4月中旬,16家企業給予回復。
新工藝涌現,污染處理尚跟不上
近幾年來,紡織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和占全國廢水排放的比例呈直線上升趨勢。作為品牌服裝供應鏈的上游,紡織業面臨的污染局面有著結構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印染、染整等領域。上述調研報告指出,目前,染整廢水排放量占整個紡織業廢水排放總量的80%。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和福建5省排放染整廢水總量約占全國染整廢水總量的90%。
“近年來更突出的矛盾是新工藝、新原料、新染料的不斷開發和應用,使得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污染物變得越來越復雜,處理難度不斷增加。”作為調研報告執筆人,馬軍對紡織業新工藝導致的污染深有感觸:“如近年來流行的堿減量和海島絲工藝,廢水中COD(表示水質污染度的重要指標,值越小說明污染程度越輕)含量高達幾萬毫克/升。這些新的助劑在技術處理上非常復雜,目前還沒有研發出特別有效的針對性污染處理技術。印染廢水處理后,污泥處置也是尚未解決的全國性問題。”
目前,江浙印染企業集中地區的印染廢水COD排放濃度由原來的不足1000毫克/升增加到2000毫克/升。滌綸產量在當下中國的纖維生產中產量最大,堿減量工藝則已成為滌綸生產中的重要環節,而堿減量工藝產生的對苯二甲酸不論采用生化或物化方法都難以處理,這就是浙江、江蘇堿減量工藝集中地區相關環境指數不能穩定達標的主因之一。
未達到COD規定排放標準就直接排放的廢水,其中的有機成分分解后會耗光水中氧氣,造成魚蝦成批死亡,嚴重破壞水體、底泥及其生態系統。
事實上,印染業迅速發展帶來的污水處理難題早在2004年左右就曾經得到輿論關注。當時國家環境主管部門曾有這樣的評論:加入世貿組織后紡織染整是利好行業,近幾年均以二位數增長(有的超過30%),廢水和各種污染物排放量也同比增長。由于印染過于集中,加上達標率不穩定,實際排污總量與環境容量尚有一定差距。幾年來,淘汰陳舊落后、能耗高、性能差的生產設備,研發高新技術一直被認為是解決環境問題的藥方。
“然而,紡織業的污染處理技術,并沒有隨著新工藝得到改進,這并不是因為缺乏技術研發,而是因為新技術開發出來卻沒有人去用。”馬軍指出,污染處理跟不上,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或資金問題,首先是因為企業缺乏治理污染的動力。
一年列支120萬元,預設為環境罰款
盡管政府對紡織業的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地方環保部門卻難以確保工廠企業真的執行這些國家標準。執法力度弱、環境訴訟難,導致違法成本偏低;水資源價格人為壓低,造成企業沒有高效、循環用水的動力。
“紡織業廢水排放量大,即使達標排放,也會給環境造成壓力,更何況實際操作中許多紡織企業根本不能做到穩定達標排放。”環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精品鵝絨被》標準出臺,快看看你買的被子達標了沒?
由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發起的《精品鵝絨被》團體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標準”詳情附文...
三千多元買四床廉價柞蠶絲被
11日上午,泰安市質監局“纖檢進社區”活動走進農大社區,為市民免費講解鑒別絮棉制品、蠶絲制品的知識,并現場幫市民做鑒定。...
黃島檢疫局現場檢疫入境棉花
8月8日,山東黃島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對一批入境棉花進行口岸現場檢疫黃島口岸是全國第一大棉花進口口岸,黃島局采取多項措施,...
上海集中銷毀不合格進口服裝
12月12日,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集中銷毀了近期查獲的不合格進口服裝和仿真飾品,共計銷毀110批次、16710件商品,貨...
明超舉辦賀新年大型活動
為了慶祝明超家紡2011年銷售業績實現了突破性增長、全面促進2012品牌升級,趁跨年迎新之際,公司總部整合旗下夢天姿、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