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提升競爭力重在人才培養
長三角地區一直是全國的紡織重地,蘇州、無錫、杭州、紹興等城市都是紡織名城。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蔓延至實體經濟,長三角地區紡織行業首當其沖。不少紡織企業倒閉、停產、減員、裁員。業內人士認為,長三角紡織行業受到沖擊的原因主要在于紡織行業科研力量薄弱、普遍走低端路線,抗風險能力弱,他們建議,紡織行業應把此次經濟困難轉變為產業升級的契機,加強紡織人才培養和使用。
紡織企業普遍缺乏科研人才
記者在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調研發現,主營外貿的企業以及主營內銷的多數小型紡織企業都未設立研發中心。而一些打算走自創品牌的企業卻遇到了難覓研發人才的困難。“最難的就是招到具有水準的研發人才并將其整合。”浙江莎鯊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成介紹說,目前公司共有員工280人,其中研發、管理、營銷人員占到20%以上。研發人員主要是負責新產品種類、面料組織結構、新工藝研發以及面料花型、床品款式、品牌形象設計等,為了招到這些人才整整花了半年多時間。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毅表示,現在紡織行業從業人數多,但是素質普遍偏低。紡織人才十分缺乏,學校連續6年100%的就業率就是最好的證明。該學院每年的畢業生人數超過3000人。到目前為止,2009年的畢業生有四分之三已被企業預定,有不少學生還在三四家企業中挑選。據了解,在長三角地區,包括東華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的紡織專業就業率一直都較高,多保持在90%以上。
中國第一紡織網總編汪前進說,少數學校培養難以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紡織行業人才缺口仍然十分嚴重,僅以企業最急缺的服裝設計師為例,目前我國有5萬家左右的服裝企業,服裝設計師缺口高達10萬人,長三角區域的情況也不例外。一些企業由于招不到設計師,不得不從事低端的產品生產。
陳舊觀念影響行業人才培養
據中國第一紡織網的數據統計,目前整個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大概有2.4萬家,其中有研發科室的企業大概占到6成,但研發資金占銷售額的比例平均只有0.3%左右,跟發達國家的3%至5%相比相差甚遠。
王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社會普遍認為紡織行業是夕陽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不需要技術創新、技術投入,于是紡織行業得不到社會大眾認可,導致學校辦學積極性也不高。王毅舉例說,像現在紡織行業中針織工藝人才缺口十分大,學校千方百計擴大這個方向的招生,但最后由于報名的學生不多,學校也只能開課一個班級。
導致紡織行業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上海晨錦服飾咨詢公司總經理張喆認為,首先是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紡織行業的企業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們更愿意投資“硬件”而非“軟件”,比起投資500萬元創建科研中心,他們更愿意投資1000萬元引進新的生產線。其次是研發人才缺乏促使傭金上漲,傭金上漲又動搖企業家研發決心,促使惡性循環。
江蘇申澄實業是一個正面典型例子。該公司總經理馬建忠說,以往公司委托他人做銷售、研發,所耗資金占企業成本的30%左右。近幾年,企業注重培育國際化營銷隊伍和研發團隊,每年投資金額占銷售額的3%。雖然公司在研發上投入了資金,實則卻節約了成本、贏得了市場主動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多管齊下培養紡織人才
企業研發離不開人才,針對紡織行業人才培養,業內人士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引導正確的觀念。紡織服裝產業不僅僅是制造產業,也是文化和創意產業。在新的競爭形勢下,紡織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需要。要引導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走重視研發、自主創新之路。
二是政府給予政策支持。首先,對中國紡織行業要有二元化概念,對外貿企業和內銷企業的政策要有所區分,政策上向從事DEM的外貿企業和重視研發投入的內銷企業傾斜。對國內品牌類型企業以資金支持,比如出資支持國內品牌走向巴黎時裝節、米蘭時裝周等國際舞臺。其次,政府制定不同類型員工上崗的標準,給予政策或資金支持企業對員工進行上崗前、上崗中等培訓。
三是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種較好的方式,但目前來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政府應加強在紡織科研經費上的投入,尤其是紡織行業應用性的科學研究。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蘭精攜新品亮相2023intertextile家紡展!聯手8家供應鏈伙伴開啟一場零碳之旅
...
F98滅殺防護口罩面世,科技創新助力健康行
春節即至,春運期間人群流動性增加,親友團聚和外出旅行增多。一只有效阻隔、滅殺病毒細菌的防護口罩便成為人們的出行必需品。元...
天絲™莫代爾纖維在蘭精南京工廠成功投產
2023年1月初,隨著第一包天絲™莫代爾纖維在蘭精南京工廠成功投產,標志著蘭精公司在中國市場擁有了天絲...
2022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揭曉本意紡織獲十大科技驅動榜樣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刊《紡織服裝周刊》連續第13年發布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年度精銳榜,推出“十大新聞事件...
東升地毯“踢進”2022卡塔爾世界杯,“足”夠精彩
眼下2022卡特爾世界杯正火熱進行,“中國制造”、”中國力量”從未缺席這場世界盛宴,特別是中國紡織企業,從球衣、球鞋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