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快:以睡地板的心態當“小林寢飾”老板
林良快,浙江溫州瑞安馬嶼人,1992年來重慶。目前,他有這樣幾個身份:一是重慶被服行業知名企業小林被服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二是重慶政協委員;三是重慶浙江商會副會長。
從16歲出來闖天下至今,林良快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只是一種心態———“大不了睡地板!”這種心態始終不曾變過。
下第一單
1993年,當中國的大部分城市還處在百廢待興的時候,敏感的浙江人已經提前嗅到了改革開放的氣息。
“當時村里的人都在為自己的生計籌劃著”,林良快回憶,“學手藝的學手藝,進工廠的進工廠,什么都不做人家會覺得你傻乎乎的。”
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傻,16歲的林良快只身來到完全陌生的廣州,為舅舅的被服廠做推銷。談起第一次的推銷經歷,林良快記憶猶新。
那是在廣州一家大型百貨公司辦公室外的走廊,林良快漲紅著臉,手心的汗水浸濕了被單樣品,一連四五次,好不容易走到了門口,又緊張地跑了回來。“當時我心里很清楚,必須邁這一步,否則就只能讓人家瞧不起。”林良快說,最終自己還是走了進去。
“當時要簽張單不容易,生產類似產品的廠家很多,再加上人家一看你是個小孩,很快就把你PASS掉了。”林良快說,大半年過去了,他在廣州仍是一無所獲,還倒貼了幾百元的食宿費。林良快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街上撿到500元錢。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東北老板終于耐不住這個年輕人的軟磨硬泡,給了林良快人生中的第一份訂單。
到重慶趟路
在深圳四五年,林良快沒有看過一場電影,沒進過一家酒樓,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打拼上。到了1989年,林良快已經在深圳闖出了自己的事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元戶。
上世紀90年代初已經有不少浙江人來到重慶。在一次老鄉聚會上,跟人聊天后林良快便動了“到重慶看看”的念頭。在林良快看來,到重慶發展有兩個理由,一是“重慶人多,被服需求應該有市場”;其次是“深圳被服行業競爭激烈,市場相對飽和,是退出來的時候了。”
那時候南方才剛剛被改革開放的曙光照亮,根本沒有人會知道十幾年后國家會制定“西部大開發”戰略。而林良快正是憑借著做商人的超前意識,以及那股年少氣盛的闖勁,在重慶成就了今天的“小林被服”。
1991年,林良快輾轉來到重慶。
“當時重百和商業大廈是重慶最牛的兩個百貨大樓,”林良快說,“像我這樣一個外地人要想將產品打進去不是一件易事。”幾經周折,林良快的100床被服終于找到了接手方———兩路口百貨大樓和會仙樓商場。而對方的條件是貨賣掉了才付錢。“要打開市場就要敢下注。”林良快說,就這樣,他甩下1萬多元的貨,暫時回到了武漢。
此后的三個月里,林良快沒有得到一點來自重慶方面的消息。他試著撥通電話,結果對方的回答讓他喜出望外:“貨已經脫銷了,我們正想找你補貨。”
市場就這樣闖出來了。
永遠當“小林”
林良快永遠忘不了最初在重慶的日子。他和弟弟擠在江北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房間里。這里既是他們的寢室,也是辦公室,更是倉庫。累了,便睡在紙箱上;要寫文件,紙箱成了辦公桌。“我們舍不得買床、買桌子,因為那樣貨就沒地方放了。”林良快說。
時至今日,他已經能夠從容而風趣地把那些紙箱比作“可以升降的床”,“一批貨剛來的時候我們的床有2米多高,幾個月后,貨慢慢發走了,我們又睡到了地板上。”
回首過去,林良快從不認為自己吃了很多苦。他說:“年輕人最應該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地學習,不會的我學,不懂的我問,即使失敗了也沒有關系,從頭再來。因為年輕,就不怕失去,大不了重新睡地板!”
林良快說:干任何事只要還有潛力有空間就還沒有成功。就像1993年注冊“小林被服”時一樣,他希望自己在別人口中永遠是“小林”,永遠像年輕人一樣敢為人先,不怕挫折。他也希望自己的企業永遠充滿朝氣,不斷壯大。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