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到品牌的商業邏輯
總是有這樣一些誤區:如果談產品的重要性,就會被認為忽視了品牌;如果談渠道、市場、或鋪貨,就被認為缺乏戰略、高度,或冷落了定位、心智這些高端“貢品”。
上述誤區的本質,是連產品與品牌的邏輯關系也沒有搞清楚,就信口開河。
還有一種品牌原教旨主義理論,聲稱如果沒有搞清楚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個性,沒有一套“視覺錘”(VI識別及核心符合的別稱),沒有有了品牌力,產品就只能陷入打折促銷才能賣的境地。
這種理論對品牌理論的闡述本身并沒有多大錯誤,離奇與錯誤的是沒有搞清楚品牌生成的商業邏輯:沒有所謂的核心價值、個性、視覺錘,產品就不能賣了嗎?品牌力來自何處?品牌就不能促銷打折了嗎?
中國市場發展的30多年,中國營銷界對品牌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最早的消費品產業復興階段品牌,太陽神、秦池、TCL、海爾、榮事達、三株等,媒體驅動的力量非常明顯,央視標王品牌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征,品牌形象論、品牌媒體論等成為品牌觀念的主要思潮。
第二階段,以《銷售與市場》雜志社為陣地,劉春雄、金煥民等一批本土營銷專家,提出銷量與品牌大討論,明確提出要銷量不要品牌的觀點,引起品牌原教旨主義者的持續批判。以至于到今天,依然有人批判“要銷量不要品牌是鼠目寸光的品牌觀”。
最近十年風行營銷界的特勞特定位與里斯品類,將品牌觀引入玄學化的境地:王老吉的百億品牌靠定位,一句怕上火廣告語打開所謂心智空間;真功夫、香飄飄等一批品牌的成功被歸功于品類戰略,品類第一品牌的口號滿天飛;還有炒VI(符號視覺化)冷飯(重新命名的把戲)的“視覺錘”概念。
其實,過去30年中國市場里企業的成敗生滅的現實,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奢談品牌而罔顧產品的企業,絕大部分成了流星,如愛多;重視產品,重視品質,甚至從不去研究所謂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個性的企業,也越活越好,如老干媽;即使專注渠道,產品無原創,品牌不高大上的本土企業,也持續穩定地在發展,如金絲猴、同福碗粥;產品消失,品牌價值也就消失的企業,就更是不勝枚舉,旭日升、三鹿、波導、夏新等。
產品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理論問題,而是涉及企業戰略資源配置、乃至企業生死存亡的商業邏輯問題,對此問題如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實踐里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要么錯誤投放資源,如提升品牌力的傳播投入,要么忽略了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產品創新、產品策略、產品推廣等。
產品與品牌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么?品牌的作用是什么?品牌價值如何形成?產品如何才能成就品牌?建立強勢品牌—即消費者心目中“非此不可”的選擇歸依—需要哪些營銷階梯的支撐?這些涉及概念、關系、先后的邏輯,是企業必須清楚的基本商業邏輯,才能保證大方向不犯錯,細節上持續優化。
本文對此產品與品牌的商業邏輯,再次闡述一下,與同道交流。
產品與品牌的基本商業邏輯
企業營銷的核心是市場運營系統,即由產品、渠道、品牌鐵人三項組成的“硬功夫”,戰略、定位、組織、管理是圍繞鐵人三項的“軟功夫”。
從因果關系上看,品牌最終是產品銷售的結果。里斯在《品牌之源》里的“先有心智,然后銷量隨之而來”的品牌觀念,如果不是對品牌結果的事后諸葛亮式總結,就是未經驗證的冒進浪漫“理論”。
如果產品銷量下滑,品牌含金量也將下滑;產品若是退出市場,品牌唯有涅槃新生(如GE戰略玻璃家用電器產品),否則亦將貶值(如柯達)或消亡(旭日升、春都)。這是我們提出的“產品是企業增長永恒驅動力”論點的原因。
品牌的商業本質
品牌究竟是什么?各路大師越說越玄妙,讀者是越看越糊涂。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抗“疫”,悅達家紡率先研制抗病毒床品,多渠道開展營銷活動
疫情當下,眾多家紡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紛紛投入到抗“疫”的激戰中來,悅達家紡作為國內知名品牌,走在了行業的前沿,悅達家...
打破淡季營銷困局
一家中小型家紡公司,銷售淡旺季明顯,年復一年的波動性營銷軌跡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小的羈絆,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半年夠吃半年餓肚...
品牌,你過節了嗎?
網絡上轟轟烈烈的造節運動還在繼續。京東“6·18”大促首輪數據公布,6月18日全天下單量同比去年增長超過100%。去年6...
如何讓展會營銷達到預期效果
對于一個計劃開拓地區市場或者全國市場的行業企業來說,參展可以較快的提升知名度、獲得新客戶,起到迅速推廣市場的作用。然而,...
營銷的價值在于激發用戶的購買欲
購買力是偽命題,購買欲才是王道在市場營銷中,關于購買力與購買欲的談論研究已經深入人心了,人人都希望找到那些既有購買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