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皇帝”唐駿:“NO.2”之道
既會做事,又會做人,卻又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低調,反而很會通過作秀引來皆大歡喜——作為處境通常微妙、結局通常黯然的二把手經理人,唐駿卻能“始終”將進退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4個月前,唐駿以“10億元身價加盟新華都(002264行情,股吧)”,再度刷新了中國職業經理人(更形象的說法是“打工皇帝”)的最新記錄。兩個半月之后的7月31日,新華都于深交所上市,事實證明,新華都集團董事長陳發樹給出的這個價碼,不算過分,不算奢侈——新華都開盤報價28.33元,全天漲幅高達160%,有人估算,“發哥”的財富當天再增13億。
4年前,還是唐駿,以當時幾乎令人目眩的“4億元身價”,棄微軟加盟盛大,同樣刷新了記錄。當時,還引發了“唐駿到底值不值4個億”的爭論。當然值!陳天橋4個億的付出,換來的是唐駿不知疲倦地往返于上海與華爾街,最終讓盛大重獲投資者的認可;期間不乏一周為盛大賺進4億美元的妙棋。他還鼓動老板“炒新浪的股票”(最初被認為是收購新浪),大賺一筆(至少數千萬美元)。
當然,一再刷新記錄,還不單單是替老板賺錢的事。其他職業經理人,可能還會帶給老板更多的財富。但是,為什么他們沒能創造職業經理人的薪酬輝煌,而讓老板給出天價還心甘情愿呢?唐駿的獨特之處,顯然就在于此,說他深諳職業經理人的“NO.2”之道,絕不過分。
唐駿最讓人折服的,是不像部分職業經理人那樣,離職時跟老東家鬧得雞飛狗跳,他能跟前任東家(都是全球首富或者中國首富)平和地分手,甚至還主動給他一頂榮譽桂冠——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盛大董事顧問。
而且,他還能借機鋪墊、承上啟下,“秀”一把,讓新東家跟著“沾光”——即使最默默無聞的一個老板,也會由此被公眾視為新首富的“種子選手”。
這樣的“NO.2”,哪個老板會不喜歡?
把“唐駿”當成公司經營
“我找了10年都沒找到合適的人選,但第一眼就覺得這個人應該是你。”在上海的一間茶樓里,陳發樹很認真地對盛大總裁唐駿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時間是今年年初。
后來的事,就順理成章了。唐駿說,自己僅僅思考了一分鐘,就決定接受邀請,加盟新華都任職CEO兼總裁。
陳發樹很輕率嗎?顯然不是。唐駿事后分析,其中至少四成是由于自己的個人品牌。
這一點,在他跳槽盛大的過程中亦有體現。2003年12月8日,陳天橋第二次見微軟中國區總裁唐駿,就直率地提出:“想不想一起做?”7天之后再度見面時,他們就把上班時間確定好了——2004年2月——陳天橋同樣也絕非輕率之人。
經營好個人品牌,其實是唐駿一直以來刻意為之的。他甚至說,自己是把“唐駿”當成公司來經營的。從“微軟—盛大—新華都”的三級跳來看,他的苦心經營是有效果的,甚至是奇效。
其實,意識到個人品牌重要性的職業經理人,應該不在少數。但真正肯用心經營、真正能經營好的,卻為數不多。更為關鍵的是,如何經營,甚至存在諸多誤區。
實際上,從微軟跳出的第一步,唐駿就顯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在微軟中國區總裁這個位置上坐過的人,都可謂商業精英。但是,“打工女皇”吳士宏從微軟辭職后,撰寫了一本《逆風飛飏》,詳細闡述了她與微軟的恩恩怨怨,并在當時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無獨有偶,她的接替者高群耀,在離職后幾乎選擇了同樣的方式,并以《體驗微軟——我對微軟說實話》一書引起轟動。盡管業界認為,高群耀是誠懇地回顧經歷、分析問題,而沒有僅僅停留在恩怨上,但很難說,這會是一種完美的方式。畢竟,哪個企業都不希望對自己的問題及隱憂著書立說——“家丑”不可外揚嘛!
離開微軟,唐駿其實也蠻委屈的——總部解決他與微軟大中華區總裁黃存義之間矛盾的方式,居然是讓黃毫不知情地“被陳永正取代”,當然,唐駿也毫不知情——老外的思維真是簡單、怪異啊,這是架構重疊、互相牽制的問題,又不是人的問題。
但是,唐駿沒打算寫書,盡管他在微軟呆了10年,內幕知道得可能更多。“因為我會說很多微軟的好話,而如果把微軟寫得太好,好處太多,那就沒人看了。”他這樣解釋說。不但如此,他還好心地告訴陳永正:有微軟大中華區,微軟中國區總裁的位置,今后就不要再設置了——你看,這就是差別!
這是委曲求全嗎?當然不。其實,唐駿很在乎自己的名聲,他很早就注意到了職業生涯的規劃,他不想因一時的沖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抹上瑕疵,這也是他不會與老東家“交惡”的原因所在——那不劃算。
把每一次職業經歷當作修煉
正如當初去微軟抱定了“偷師學藝”的打算一樣,唐駿在盛大的四年,同樣沒有虛度。
跟在微軟一做就是10年,且從高級項目經理慢慢爬上中國區總裁的寶座不同,對于盛大乃至公眾而言,唐駿這次是個“空降NO.2”。盡管他頭頂“中國IT界第一經理人”的光環,但從跨國公司一步邁到民營企業,他能否適應、能否有所作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疑問——于是關于他是“花瓶”的說法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非但如此,基于質疑,外界還一度風傳他將離開盛大,原因很簡單,他在微軟也是個強勢總裁,恐難以跟強勢的陳天橋磨合太久。
這個說法,似乎有著足夠的事例支撐。譬如吳士宏,加盟TCL之后曾一度躊躇滿志,3年后,卻是以“健康原因”離開。直到離職,她也沒能進入董事會。
再比如何經華,2002年5月,這位Oracle(甲骨文)前高管,以“用友新任總裁”的身份亮相,值得關注的,還有他500萬的年薪及“打工皇帝”的封號。僅僅兩年半之后,強勢的何經華就不得不黯然而去,曾在業界流傳的“何王(文京)戀”,亦成“鏡中月、水中花”。
這些,當然都是唐駿所不希望的。他刻意地避開了“風頭”,抓住了“鳳尾”。譬如,即使你在傳言滿天飛的2005年向他求證會不會離開盛大,他也會避實就虛、一臉輕松地說:“可能他們是不了解我的緣故,知道我的人都不會這樣認為的。”而且,他還會特別真誠地向你描述盛大是一家多么有朝氣、有前景的企業——盡管2005年年底盛大的財報巨虧5億。
更重要的是,唐駿刻意地不搶陳天橋的風頭。坊間傳言,他會把發給自己的一些邀請函,悄悄改成“陳天橋”轉發出去。他甚至情愿在《頭腦風暴》節目中“犧牲”,并被質疑為表現得“迷迷糊糊”,“因為他(指觀眾)問的問題應該陳天橋回答,我回答不合適。”他解釋說。你看,這根弦兒簡直繃到了無處不在的地步。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