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嘉:企業登陸新三板須先改制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正式揭牌,宣告著“新三板”交易模式正式誕生。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這個市場與創業板相似,又將成為下一個“淘金圣地”。不過,與創業板的“一枝獨秀”不同,新三板可能還要面臨與全國各地股權交易中心的競爭。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眼下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正遍地開花,并以“一省一家”的趨勢在蔓延,而各大券商也在紛紛跑馬圈地。除山東、上海、廣東、深圳、天津、浙江、江蘇、新疆等地,不少省份正在計劃籌建,未來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有望超過31家。
◆“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是中國資本市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曉嘉,在5月23日濟南召開的第七期地方政府金融干部資本市場專題研討班上,介紹了“新三板”的發展方向,并向地方相關部門提出了對接“新三板”的建議。
覆蓋面廣和包容性強是最大特點
楊曉嘉表示,“新三板”將以制度創新和理念包容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的能力。“新三板”的制度特征概括起來有5點:公開轉讓、定向發行、股東人數可以超過兩百人、混合交易方式和納入證監會監管。
長期以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大的問題是覆蓋不夠,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目前全國中小企業1300萬家,其中與銀行發生貸款業務往來的不足200萬家,大量的企業無法通過間接融資獲得發展資金。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中小企業,但企業發展主要是依靠借貸,這種靠短期借貸支持長期發展的形式是不可持續的。
據楊曉嘉介紹,“新三板”未來發展趨勢最大的特點是覆蓋面和包容性。按照“新三板”發布的規則和制度,掛牌企業將覆蓋各種行業和產業,包括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對申請掛牌的企業沒有財務指標的限制,但有5條要求:持續經營兩年,業務明確、股權清晰、治理規范、主辦券商推薦和持續督導。
“新三板”有必要設置高門檻
楊曉嘉強調,沒有財務指標要求不等于容許財務造假,包容不等于縱容,不等于上不了主板的企業都可以來上三板,設置高門檻是非常必要的。允許虧損企業掛牌的前提是信息披露必須是真實的。主辦券商要做到持續督導,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楊曉嘉表示,投資者進入“新三板”的門檻是:機構投資者資金門檻為500萬元,個人投資者需滿足“證券類資產市值300萬元以上”。目前,“新三板”的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是88%,交易量占比是52%,“新三板”下一步將加大對機構投資者的培育力度。
楊曉嘉說,“新三板”是一個以信息披露為基礎的市場,掛牌的準入和退市的標準都體現在信息披露的質量、真實性上。在真實披露的基礎上,投資者自主做出投資決策,自主承擔投資風險。“新三板”的目的是為大量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發展的平臺,來服務于實體經濟。公司希望“新三板”從一開始就能樹立一個健康的投資理念,而不是通過炒賣短期差價,高換手率不是“新三板”的發展目的。
“新三板”將與地方共同構建合作監管體系
楊曉嘉表示,新三板創新試點,地方參與資本市場的方式將有很大改變。地方不僅僅要培育上市資源,還要承擔起監管規范的責任;不僅要考慮企業的融資,還要考慮市場投融資的對接。全新的課題很多,未來,“新三板”將與地方共同探討和構建合作監管體系。
針對目前各地的高新區都在積極同“新三板”對接,楊曉嘉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資源對接。各地金融辦應把工作重點放在掛牌資源培育上,早謀劃、早著手、早準備。僅從數量上講,“新三板”不缺資源。全國注冊的中小企業有1300萬家,單是中關村就已經有2萬家企業,且每年全國還在以4000家的速度增長。因此,做好資源培育主要是做資源的組織、篩選、引導和規范。
二是輔導改制對接。新三板的微觀基礎以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這類企業基本還處在從依靠內部積累向募集社會資金轉變的階段,改制成為必然。不少企業改制的積極性不高,有些是特別看重成本,擔心改制成本大;有的則擔心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會過早暴露給對手方;還有些傳統家族企業,一股獨大,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治理結構非常單一。由于“新三板”掛牌沒有財務指標的限制,改制就成為信息披露質量的保障。
三是流程對接。對定向融資的時間間隔,“新三板”沒有限制,企業可以在掛牌之前引入私募,也可以在掛牌同時或之后定向發行。掛牌說明書等信息披露一律采用電子化披露。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