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創新能力缺失必然導致高庫存
庫存是所有種業人的夢魘。流動資金的占用、倉儲運輸費用的額外產生、來年種子質量的下降、再銷售中面對的難題、質量事故的頻發、報廢引發的虧損等等,將會使得種子企業走向萬劫不復的困境。不幸的是,10年前讓曾經全國種業排名第五名的“長城種子公司”一夜之間破產倒閉,并連累其母公司“中種集團”的高庫存的一幕在我們行業再次降臨了。
據農業部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5億畝,用種量大約11億公斤,而2013年的供種量為21億公斤,也就是說,全國庫存種子約為10億公斤,約48%的庫存率。單從數量上講,這部分庫存幾乎能夠滿足2014年全國一年的用種的需求。
然而在2013年度,在各大種業公司壓縮制種面積、盡量減少庫存的同時,許多中小公司拼命擴大制種面積,其中私繁濫制和侵權套牌的現象嚴重。根據甘肅、新疆等主要制種產區的制種面積調查,2013年度的全國制種面積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并仍然獲得豐收。預計2013年的玉米種子產量約為14-15億公斤,即在2014年度,全國供種量約為24-25億公斤。2014年需求仍然保持在11億公斤左右,預計庫存將在13-14億公斤上下,庫存率高達55%。
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承受48-55%的庫存率還能夠正常運轉。這不僅是中國種業人的悲哀,更是中國農業人的悲哀。因為上游產業的崩盤必然要波及的下游產業,無論這串“炮彈”是否裹著“糖衣”。
如同“中國制造”思維模式的濫觴,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從業人員缺乏對于知識產權的尊重意識,行政執法單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作為和保護不力,產業對于劣質和廉價產品在數量上無節制的追求等,是中國種業結構性的根本問題,造成了中國種業今天這樣庫存奇高的無法避免的惡果。
一個品種在市場上一旦獲得成功,大批的仿制和山寨產品就會立刻蜂擁而至。這些年來“類鄭單958”、“類先玉335”的產品遍地開花、層出不窮。大量的同質化產品被無節制地生產出來,企業缺乏賣點,經銷商難辨虛實,用戶產生困惑,這類產品的泛濫即沒有給農民用戶帶來價值,又扼殺了企業的創新能力,成為制約中國種業發展的桎梏。
更為嚴重的是,大批私繁濫制和侵權套牌種子的存在,在正常的種子生產供應之外又額外曾多了粗制濫造的產品的供應,嚴重損害了科研育種單位和經營企業的創新的積極性和正常利益,更損害了用戶和消費者的利益,嚴重干擾了種業正常的生產和供應秩序。侵權和套牌種子的生產和供應已經成為依附在中國種業脆弱機體上難以根除的毒瘤。
要解決產業高庫存的結構性問題,就必須從解決造成高庫存問題的癥結所在著手:
1)管理。通過各項政策,在鼓勵和扶持企業的創新能力的同時,嚴厲打擊和堅決取締套牌侵權的企業,而不能再以簡單罰款了之。以罰代管不但不會打擊套牌侵權,反而會促成侵權套牌產業利益鏈條的形成,罰款成為侵權套牌企業的“買路錢”,從而使得這些非法行為反而具有了“合法化”的依據;
2)引導。對于購買品種權的企業,應該引導并允許有重新命名品種名稱的機會,這樣可以使得企業關注產品內在質量和與產品相聯系的以技術推廣和服務為核心客戶增值服務和品牌建設,從而提升產品的差異化,同時也提升客戶價值;
3)改革。種業品種審定應該寬準入,嚴管理。如同“口味”和“營養”不應該是食品行業的審定依據,國家各級審定機構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品種的安全性和抗逆性,而不是產品的產量。一個品種產量、品質、適應性、獨特性等問題應該交由客戶選擇和市場解決。政府管理部門的關注點應該是制定和逐步提升行業標準,規范企業行為,監督法規和行業標準的執行。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擴大企業在市場上的創新空間,提高對于用戶價值的關注,同時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
4)自覺。企業和市場都不能過度依賴品種的原始特性,企業必須從市場細分和產品定位入手,針對不同客戶提供與產品相配套的解決方案以及為客戶服務和增值上下功夫。在為客戶服務的領域,永遠有無限創新和創造價值的空間;
5)自律。企業不能走“降價促銷”的死路。因為用種需求是有限的,農民購買種子不是用于消費,而是用于再生產。農民選擇某一品牌種子多不是因為價格,而是看它給種植者帶來的價值和投入產出比。降價不但不會促銷,反而會引發觀望情緒。
總之,中國種業目前的高庫存已經到了畸形變態的程度,嚴重威脅了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合理的利益空間。單單靠企業自身的自覺意識和自身能力來消化庫存不太現實,中國種子行業的一次大洗牌已經無法避免。面對產業發展的困境,有關管理部門和企業都應當認識到問題產生的根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