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潤達紡織董事長張成福
近年來,在皖北大地上悄然升起一顆璀燦奪目的企業之星——安徽省碭山潤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熟悉這家公司的人都知道,潤達公司之所以能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成長為一個國家中型企業,是和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張成福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的。張成福自1970年參加工作以來,已在紡織戰線上默默耕耘了三十六個春秋,他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無私奉獻給了紡織事業,為碭山的紡織業編織了一片蓬勃發展的新天地。
今年54歲的張成福歷任碭山縣棉紡織廠車間主任、生產副廠長。自1984年起擔任碭山縣棉紡織廠廠長兼書記,現任安徽省碭山縣潤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任公司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從只有141臺窄幅機,固定資產80萬元,年產值100萬元,上交稅金不足10萬元的小廠,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8000萬元,職工1200人,生產規模達80000紗錠,上交稅金600多萬元的國家中型企業。
1984年,受命于危難之時的張成福,面對當時市場疲軟、產品滯銷的局面,他就躊躇滿志地想方設法計帶領職工走出困境,為紡織事業開拓一個全新的天地。經過認真考察和綜合分析,也為了圓他的紡織夢,他果斷地提出調整產品結構,購買了6000紗錠紡織設備,并親自設計、安裝、調試。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跟職工一樣同吃同住。在他帶動下,職工們干勁倍增,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投產,企業效益明顯提高。然而張成福并沒有滿足于眼前所取得的成績和現狀,在1989年到1992年的四年時間里,他克服重重困難帶領職工擴建15000紗錠,使企業有了21000錠紡紗能力。企業從此徹底擺脫長期虧損的帽子,開始進入良性發展的經營軌道。而后又經過1995年和2000年兩次重大技術改造和擴建,他沒有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全部靠企業自身積累和職工的部分集資,終于使企業生產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到51006錠,產品結構和檔次大大改善并提高,徹底告別只能生產低級普梳紗的歷史,而且開始生產精梳高等級棉紗,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了很大提高。
科學的管理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張成福在主持潤達公司工作二十二年的時間里,就是不斷改革創新的二十二年。在這二十二年里,張成福在管理體制、規章制度、技術工藝、產品結構、用人制度、工資分配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大膽改革創新。在企業內部制定了全面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他率先提倡并實行使企業人管理人的陳舊模式逐步轉變到以制度來約束人的良性發展軌道。多年來,張成福身體力行,模范地遵守了公司各項規章制度,以自己的模范行為為公司職工樹立了榜樣。他尤其重視企業的民主管理、提倡充分發揮職代會的重要職能,加強民主,增加工作透明度。現代企業制度在該公司日益健全和完善,增加了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力度,從而實現了由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的跨越轉型發展,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此,張成福曾被譽為“國企改革者的楷模”。
有了名氣的張成福在成績面前沒有驕傲,他夢想著再把紡織業做大做強。為實現這個目標,張成福象以前一樣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一如繼往地工作。一年365天,他每天堅持早上第一個到廠,晚上最后一個離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如一日!潤達人都說:“張成福的心中裝著潤達公司和公司的一千多名職工,唯獨沒有他自己,他是用生命為代價帶領我們奮斗的!”張成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激勵著每一個潤達人,他們都以張成福為榜樣,盡心盡力地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全體員工共同努力、艱苦創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連年攀升,現在公司也成為碭山縣和宿州市利稅大戶與骨干企業,其產品質量位列全市同行業第一名,企業連年被省工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被市、縣授予“利稅大戶”和“最佳效益企業”稱號等。張成福也先后5O余次被國家紡織部、省、市、縣分別授予“全國紡織勞動模范”、“省先進科技工作者和“五一”勞動獎章、“市優秀青年企業家”、“市先進科技工作者”、“市優秀人大代表”、“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并被選為省第十屆人大代表、宿州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屆縣人大代表。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