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華:將窗簾賣到全國
在漢口一家大型窗簾布藝窗簾布藝賣場的董事長辦公室,見到了肖文華,他精神矍鑠,目光炯炯,語調抑揚頓挫,很難想象他已年過六旬。
他的老搭檔周宏偉介紹,肖文華當過兵、做過工人,曾是國家處級干部。不滿足于現狀的他,在四十多歲時投身商海,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一干就近二十年,從來不知疲倦,“肖總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他這樣總結。
四十多歲“下海”開公司做進出口
1987年6月,武漢市外經委在珠海成立了一家開發公司。作為一名處級干部,我被外派到該公司擔任總經理。
在珠海、深圳等經濟特區,我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下的市場經濟氛圍,特區隨處可見的“效益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等實實在在的口號,和內地大不一樣。
在珠海,雖然我已有“如魚得水”的感覺,但由于公司是國營公司背景,和特區開放的環境相比,我在經營管理企業時,仍然常有束手束腳、施展不開的感覺。
我覺得,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今后肯定會逐步擴大到武漢等內陸城市。雖然那時我已過四十歲,在常人眼里不是創業的最佳年齡。但我認為,在這樣的好政策、好機遇下,如果自己創辦企業,我肯定也能干出一番事業來。
但我的創業念頭卻遭到家人的一片反對。畢竟作為一名國家干部,工作生活都比較穩定,家人覺得犯不著冒太大風險。
我卻不是一個安于現狀的人,其實在向家人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我已經是深思熟慮,做出了決定。因此,我調侃地對妻子說:“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創業失敗。大不了,我去踩三輪車、賣冰棍兒,還怕生存不下去?”
1988年初,我毅然辭職,找朋友借了80萬元,注冊成立了一家科技產品開發公司。按照當時流行的做法,公司掛靠在珠海市科委名下。不過,雖是科技產品公司,但實際上,公司的業務以進出口貿易為主。
發現窗簾商機一周內決定開店
在做進出口貿易的過程時,我無意中發現了窗簾生意的商機。
1990年6月,一次到深圳出差,我無意間看到報紙上刊登的一則消息,說廣州一家150平方米的國營商場,過去經營工藝品時冷冷清清、年年虧本,但自從一年前轉向專門經銷窗簾后,每天顧客盈門,生意特別好,每個月的銷售額都上百萬元,不但彌補了多年來的虧損,而且還開始盈利。
這篇報道頓時吸引了我。但我感到納悶的是,做窗簾怎么會這么賺錢?直覺告訴自己:這肯定是個冷門。
在當時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做窗簾就是將幾塊錢一米的的確良布買幾米,夾上幾個帶圈的鐵夾子,用根鐵絲一串就行了。如果想要高級點的,就用貴一些的金絲絨面料。
我當即決定去看看這家窗簾商場。第二天,我就從深圳趕到廣州,一進這家商場我就呆住了。這里不僅窗簾布花色繁多,而且窗簾的制作也十分講究,各種窗簾專用軌道、漂亮的掛鉤等,都是我過去從未見過的。再看看商場里的顧客,可以說人聲鼎沸,爭相訂購。
在商場一角,幾個老師傅在給顧客填寫訂單,我走過去和其中一位老師傅聊天,了解到這家窗簾商場不僅做零售客戶,還承接工程。我心里正疑惑:做窗簾有什么“工程”呢?老師傅告訴我,“工程”主要是給賓館、酒店大批量做窗簾。
“原來是這樣。”我靈光一閃,心想,何不在武漢開家類似的窗簾店?于是我問這位老師傅,“那我要在外地做這窗簾生意行不行?”
老師傅說,在廣州這樣的窗簾店也就兩三家,生意都不錯,到外地開店肯定行。隨后,他告訴我貨源有兩個地方,一是杭州、一是珠海。回到珠海后,我聯系上了珠海的供貨商。
接下來,我立即啟程回武漢做市場調查。逛遍武漢大街小巷后我發現,江城除幾個大商場有賣布的柜臺,可以簡單加工窗簾外,沒有一家專門做窗簾的店子。
從看到報紙上的消息,到決定在武漢開窗簾專賣店,肖文華前后僅僅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當我在武漢考察發現沒有一家窗簾店后,心想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武漢的窗簾店我開定了!”肖文華說。
老朋友潑冷水肖文華卻暗自高興
決定做窗簾生意后,我開始著手選店址。那時正是人們下海做生意的高峰期,門面不是很好找。最后,我在漢口蘭陵路口找到一間約50平方米的店面,而每月5000元的租金,在當時算是比較貴的。
1990年8月1日,我的窗簾店開張了。當天我請了很多好朋友來參加開業酒會,其中,有兩個老朋友,一個是國家公務員,一個是媒體的廣告經營人士,他們都比我年長十多歲。
兩人參觀完我的賣場后,同時將我拉到一邊,關切地說:“小肖啊,我們為你做的這個事情捏了一把汗啊。你這么高的房租,賣這么貴的窗簾布,我們感覺這生意不太好做呀。”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