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秋談民企破產潮是否會出現
盡管中國民營企業目前的生存環境令人堪憂,但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認為,民營經濟仍處發展期,大面積的破產潮料難出現,但政府可考慮建立小微企業扶持機制以紓解困境。
劉迎秋周一接受路透電話專訪時并建議,政府應加大發展小額信貸力度,通過財政補貼,大力發展擔保機構等方式,并采取綜合措施推進民企"36"條的實施.且緊縮政策也需調整,不應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我不認為今年民營企業會出現破產潮,但它們的發展確實面臨很多困難,"劉迎秋稱,緊縮背景下,融資難會成為一個普遍現象.而目前民營企業的融資難,主要是結構性融資難,民企中的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
他指出,目前應加大發展小額信貸力度,以拓寬融資渠道,政府還可考慮創立小微企業扶持機制,給較有活力的創新類小微企業以財政補貼,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產品技術更新與升級、實行企業重組等提供一定下調幅度的貸款貼息支持。
此外,還應著力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的擔保機構(公司),在注冊和審批上可以考慮鼓勵小型企業聯合創辦此類公司,降低準入門檻,以此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更多便利,沿此思路,還可考慮更多的便于小微企業融資的創新形式。
中國推出鼓勵民間投資"新36條"已一年有余,但推進緩慢且落實被打折扣,讓民間資本依然無"門"可入.加之"三荒兩高一低"(用工荒、錢荒、電荒,高成本、高稅負,低利潤)的殘酷現實,民營企業風雨飄搖的日子似乎比金融危機時代更加艱難。
不過盡管小微企業普遍存在抵押能力和資信水平低的問題,但中國的小微企業歷來有從民間及親情融資渠道,越發達的地區越突出,"這在中國是普遍現象。"劉迎秋稱。
他并指出,由于各種原因出現部分企業破產是可能的,但形成破產潮并不那麼容易。
應更重視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
對于民營企業自身來說,中國長期維持的勞動者低工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低成本時代已經基本結束,產業技術的變化,要求有更高的投入。
"這需要民企更重視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劉迎秋稱。
他還指出,民營企業在行業進入上要有所選擇,"不是行行必須進,也不是哪個行業收益率高就進哪個行業,要結合本企業實際進行分析,要考慮有無能力和必要。"
他并表示,在打破國企壟斷問題上,政府的作用很大,因此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繼續深化體制改革。
另外,中國央行自去年以來已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今年前五個月均為每月上調0.5個百分點,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創紀錄的21%,民間的借貸利率也水漲船高,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呼聲愈加強烈。
劉迎秋認為,緊縮政策有必要調整,至少不應再度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
"對此我不認可,不認為(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經濟運行有很多好處."劉迎秋稱,此舉并不能抑制通脹,反而會導致各類企業融資緊張,利率成本上升,導致金融運行效率降低。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