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將棉布賣到美國去
王小平個子不高,身材消瘦,衣著普通,如果不是開著那輛保時捷卡宴Turbo,很難想像他就是中國輕紡城臺州商會的常務副會長,每年僅出口到美國市場的一款棉布就有1000萬美元。
王小平雖看上去比較年輕,其實已是個“老臺商”了,1986年開起小作坊,1990年來到柯橋賣布,20多年的“商齡”讓其有著豐富的經歷。每每交流間,他的一雙眼睛一掃而過時,似乎很多話不介紹他都已知曉。初次見面,聽說我們是臺州來的媒體時,他的眼里閃出熱情的火花。
王小平是路橋蓬街人,他所居住的光明村附近還有一個大華絲織廠,屬于鄉鎮企業。而靠近光明村的椒江下陳,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紡織品基地。這種地緣的背景似乎注定了他要與絲、布等產品打交道。1986年,他聽說下陳有幾家個體戶靠一部紡織機一年就賺來1萬元,成為引人注目的“萬元戶”。這一消息深深地刺激了年輕而有活力的王小平。他從家里拼湊了4000多元,從杭州購入一臺紡織機,成為村里生產紡織品第一人。村里很快掀起了一陣開展絲織生產的熱潮,家家戶戶都湊錢買機子,開足馬力來賺錢。
不過,這種原布一般還需要染色,臺州當地缺乏這方面的技術,王小平與村民們一起將布送到紹興染色。紹興是浙江的老紡織基地,有著紡、織、染等各個生產環節的優良生產技術。紹興雖然有技術,但是沒有布料市場,相對而言路橋市場是一個絕佳的交易平臺,將光明村家家戶戶生產的紡織品消化掉,并銷往全國各地。
因此,當年光明村一帶,包括下陳等地的布料基本上都走一條曲折的產銷路線:臺州紡織——紹興染色——臺州市場交易。
到了1988年,紹興政府因地制宜,在柯橋辦起了中國輕紡城。由于產業優勢的引力,大批的行業人士以及大批的紡織產品被吸引到了這里。1990年,敢冒敢闖的王小平與一批朋友結伴前往柯橋,并迅速在中國輕紡城占了自己的橋頭堡——布料攤位。
事實證明,王小平此舉有著一定的先發優勢,紹興強大的紡織產業支撐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中國輕紡城邁入了高速發展期,很快在全國打響了不小的知名度。1994年,100多個臺州人再次組團進軍柯橋,結果沒有一個人回來,他們與王小平一樣,迅速加入到當地的產銷經營活動中去了。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那段時間是布料銷售形勢最好的時光。
貨源是最為關鍵的一道環節,除了自產的布料外,王小平還先后到江西、臨安、江蘇吳江等地考察。只要銷路對頭,或是能趕上潮流的布料,他們就加緊進貨。
與此同時,王小平在路橋蓬街的幾臺織布機加班加點生產的布品,一批又一批地運往義烏,然后銷往全國各地。不過,七八年前,王小平已經不做這樣的生意了。通過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位來自美國的經銷商,得知美國市場上極缺高品質的鴨絨棉布。這種布一般用于床上用品,王小平敏銳地感覺出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
家里買的第一臺紡織機是王小平自己慢慢“摸”會的,在紡織業摸爬滾打這么多年,王小平也成為半個專家了,他決定自己來研發這種布料。
這種產品說白了其實很簡單,就是將鴨絨織進棉布中去,但怎么保證鴨絨的穩定性和布料的舒適性卻是很有技術含量的。王小平經過反復地嘗試,終于研發出極具競爭力的產品。憑借這一產品,王小平迅速打開了美國市場,每年1000多萬美元的高級棉布仍遠遠滿足不了美國市場。
這種全新的棉布的利潤是普通棉布的8倍,也難怪當時有5家美國的經銷商聞風而動,虎視眈眈地盯住了王小平的存貨。
王小平憑借這種棉布一舉成名,美國“太平洋”、“斯彼林”等業內公司還專門邀請王小平到其駐上海的辦事處講課授道。
如今像王小平這樣將生意做到大洋彼岸的經營戶在中國輕紡城里并不是少數。王小平說,現在市場里的一些經營戶都守在攤位上,那里只是一個“門市部”,是展示產品的地方。更多的時候,現在的經營戶都盯牢手中的手提電腦,只要來一份訂單、一個電話,成批的布料就能從他們聯系的生產基地源源不斷地進入集裝箱,發往全球各地。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