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繡藝人尋蹤
荊沙漢繡傳人張先松(右)
簡介:張先松于1941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松滋縣,現居住于湖北省荊州市。自幼酷愛繪畫,勤于工藝制作。1961年從沙市師范學校中師班畢業,進入沙市刺繡生產合作社(沙市繡品廠前身)工作,被安排到漢繡藝人李玉山門下當學徒,學習漢繡設計。1989年被調到沙市工藝美術學校任教于2001退休。
風格:不斷創新,并認為漢繡的美學思想是“花無正果,熱鬧為先”。
擅長:將漢繡藝術與其他藝術如雕刻藝術、國畫藝術等相結合。
輝煌業績:張先松經過近50年的研究,對漢繡有較為獨特的認識,也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對傳統紋樣的運用。他對于漢繡的內容,形式,表現手法,造型特色和造型規律都有研究,先后設計出楚繡四龍褂屏、楚繡九龍屏等繡品以及各種圖樣的繡制品和旅游工藝品。張先松對漢繡藝術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他對漢繡的淵源及歷史發展進行探討并提出了古代漢繡和近代漢繡的概念。
漢繡工藝大師黃圣輝
簡介:黃圣輝,湖南長沙人,于1936年出生在一個刺繡世家。她自6歲就開始與其母親學習湘繡,中學畢業后進入湖南湘繡廠工作。1956年被借調到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局舉辦的“湘繡培訓班”擔任指導教師。1957年進入公私合營后的武漢市民藝戲劇繡品合作工廠工作,該廠后來更名為武漢市戲劇用品廠。黃圣輝在工廠一直擔任技術方面的負責人,從事漢繡的研究設計及技術創新與管理等工作,直至1981年退休。
風格:將湘繡的針法技藝融入到漢繡的體系中,豐富和發展了漢繡技藝。
擅長:運用漢繡多種代表針法如齊針、鋪針、摻針等。
輝煌業績:1959年,建國十周年之際,黃圣輝作為主要技術人員主持并參于繡制的大型漢繡藝術作品《三棒鼓》、《鬧蓮湘》被送往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展示,這兩幅作品代表了漢繡技藝發展的高峰,在漢繡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多年來,黃圣輝為培養漢繡的人才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在她退休以后,繼續傳授漢繡技藝,整理漢繡針法,已取得較好的成效。
您可能還關注
- 行業新聞
- 加盟指導
- 經商寶典
- 消費資訊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相關新聞

掃一掃關注微信
品牌投資關注榜
- 10萬以下
- 10-20萬
- 20-40萬
- 40萬以上